文/傅昆,《亞洲控制工程》
在2024 慕尼黑上海電子生產設備展上,研華面對半導體、消費電子、鋰電新能源等電子制造場景,無論是三維五軸點膠應用、晶圓分選、與清洗、被動元件瑕疵檢測還是復雜曲面控制,首次全線展出研華AIoT+邊緣計算解決方案,很好地展現了在工業AI時代,研華對智能設備產業的深刻理解和市場戰略的前瞻性。
近年來隨著工業物聯網從技術理念向應用落地的深入,市場上擁有不同基礎和能力背景的玩家正紛紛行動,揚長避短,以應對工業物聯網市場的新挑戰。作為這一領域里的長期參與者,研華科技過去幾年里采取了一系列戰略和舉措,來完成從傳統硬件提供商轉型為軟硬整合的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商的重大轉型。2003年,剛剛度過“而立之年”的研華科技,正式決定將未來工業物聯網的聚焦點在“AIoT+邊緣計算”,立足物聯網市場和客戶需求,全面由“產品驅動”轉向“產業驅動”,以軟+硬+解決方案+敏捷服務的形式,與本地化產業深度連結。而作為工業物聯網事業群中重要的業務版塊,“研華工業邊緣解決方案事業群,正是以“iEM智能設備”為中心的戰略布局,致力于以邊緣采集、工業通訊、邊緣計算等一系列AI計算產品線,賦能新能源、智能制造和智慧交通等各大行業”,研華工業邊緣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陳勇成說道。
邊緣崛起,勢不可擋
時至今日,從自動化到數字化和智能化,隨著AI這一革命性的驅動力出現,智能制造在裝備制造業的落地已經變得日漸清晰起來——既得益于AI本身在產業應用方向的深入拓展,尤其是在邊緣端的崛起,同時也來自于市場需求的驅動,尤其是設備制造商對設備效率、穩定性、精度和低成本研發越來越高的追求,這又集中體現在對AI的算法應用上,這一趨勢在電子制造和半導體設備的應用中已經尤為明顯。
“在智能設備領域,具有AIoT特征的工業邊緣AI平臺取代傳統工控機將是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 AIoT將起到關鍵支撐和引領作用,我們也更聚焦于垂直智能設備的應用以及挖掘國產化項目需求“,陳勇成表示。
研華推出具有工業基因的端邊云網一站式AIoT產品方案,包括從底層的智能感知與通訊、影像采集卡、運動控制、邊緣AI平臺,GPU服務器 工業云平臺等。邊緣AI平臺是AIoT智能設備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
在邊緣AI平臺,研華推出基于x86平臺和ARM平臺的邊緣AI推理產品,研華和英偉達合作,推出了基于英偉達 Jetson平臺豐富邊緣運算端軟硬件產品,以小體積、強算力、工業級被應用在智能工廠、車路協同、AGV智能小車、路測監控和自動化機器人等多種場合。此外考慮到國產化需求,研華攜手華為昇騰,推出了可搭載昇騰Atlas卡的系列產品,給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
在當前,高精度、高穩定性和高效率的智能設備往往需要用到機器視覺和機器學習,使得GPU的運算效能遠大于CPU——這首先導致了對傳統運算平臺的顛覆,即從傳統的基于CPU的工控機運算平臺,轉向更多基于GPU的工業邊緣AI平臺。然而,為了實現面向工業的小型化、低功耗要求,工業邊緣AI平臺又不能直接在傳統工控機上插上GPU卡,而是需要進行重新的架構設計和系統整合。
優勢布局,順勢而上
在陳勇成看來,研華在工業邊緣AI領域的優勢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是研華40多年來從底層數據采集、智能感知、數據傳輸、自動化控制到各類工控機計算平臺的積累,以及近年來在工業軟件、邊緣AI和工業云應用的完整解決方案布局,逐漸構建起端邊云網的智能生態。“從2016年開始,研華開始從硬件產品進入到工業物聯網和打造工業云平臺,慢慢開始轉向軟硬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商。而且研華致力于打造的是真正開放性的平臺,可以讓更多的軟件廠商、系統商、集成商都有機會加入,形成生態。”
其次作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研華非常重視并大力加碼本土化建設,不斷建立和投入以昆山、西安、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為中心的本土研發力量,針對智能設備提供定制化的的AI應用,并積極布局國產生態體系,與飛騰、海光、兆芯等國產CPU廠商合作,推出多款純國產化產品。早在2018年研華就提出了AIoT共創模式,聯合設備制造商、集成商、運營商、平臺合作商等生態伙伴共創各垂直行業軟硬件整體解決方案。
不難預見,AI還將持續而深刻地影響工業領域,隨著智能設備的邊緣AI應用的蓬勃發展,研華的工業AI平臺解決方案正在變得日趨成熟和完善,無論是產線設備端的AI 影像傳感器、AI AOI解決方案,還是加速器和外圍設備以及AI 推理系統,再到更廣泛的GPU AI 平臺和邊緣云解決方案,
研華將憑借得天獨厚的內外部優勢,有望在未來幾年面向制造、交通、安防、物流、農業、機器人和醫療等領域迎來爆發性成長,與中國智能化設備制造商一道順勢而上,破局而出!